繪畫音樂流動的行板 ~ 閱讀董皓雲的創作世界
繪畫音樂流動的行板 ~ 閱讀董皓雲的創作世界
文 / 陶文岳 ( 藝評家 )
金門除了是臺灣最重要屏障的軍事堡壘之外,也是一個文化和藝術風氣鼎盛的島嶼,來自於戰地敏感環境的造化氛圍,島上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頗眾,而其中有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總讓人印象十分深刻,這就是身兼藝術與音樂才華的董皓雲,他的創作以抽象、半抽象的風格在眾多專以具象創作的金門藝術家中,顯得與眾不同而獨特。
董皓雲對當代藝術的創作語彙,許多影像的再現是深入生活中的探索研究,他認為不同層次的影像表現,觸及到不同層次的靈魂;而繪畫創作對他來說就是“影像的再生”。在西方藝術史上將繪畫裡融入音樂創作成功的案例,可以從抽象藝術的鼻祖康丁斯基 (Vasiliy Vasilyevich Kandinskiy,1866~1944)說起,他個人因為熱愛古典音樂,將原本來自於聽覺的音樂節奏轉化成視覺符號表現在繪畫創作上。而對於前衛的作曲家約翰‧凱吉 ( 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 於1952年創作的《4分33秒》作品,是一個探索音樂帶有藝術實驗的創作。董皓雲的繪畫創作源自於自身音樂深厚的涵養,他的繪畫慣常以大塊面積切割與交錯的影象畫面結合了流動與速度的節奏,讓描繪的物體本身融入在時間與空間軸線上穿梭互動,半抽象與抽象的技法表現,充滿了音樂性的視覺結構,欣賞他的作品如行雲流水般的寫意,可以深刻感受如同時空之旅下擺盪的“回音”,他說:「生活,是一連串不斷變換的影像之連綴,影像涵融出意向,指涉架構出情境的基模,型塑人格,轉化成生命觀。然而處於時空交錯點不斷不可逆性位移的流動中,影像不斷地創生,卻也不斷地幻滅;人,極易處於一種根基架空的失據狀態。於是,創作成了試圖挽回這流逝,試圖扭轉這宿命的一種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2024年12月15日~25日應金門文化局的邀請舉辦《構境‧心跡》個展,展出近幾年來的繪畫作品。董皓雲自己在創作自述中提及他的繪畫如同鏡子般映照著內在流動的靈魂,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影像的時空浮現,時而展現古典與現代,或時而呈現理性與感性並置,從具象、寫意抽離到半抽象到抽象的表現,雖然是糾結與衝突的影像表現共存,但卻在虛實交錯中創造出唯美的情境,不同的時間切片塑造出屬於董式繪畫流動的城市印象。它們分別以不同的生命狀態,多重變奏的形式顯現,雖然都是暫留的影像,但他主動追求屬於永恆喜悅的美感,董皓雲的藝術創作想要表達可以承載歷史、哲學、文學、社會面向的繪畫,直探美的核心根本。
這些年來董皓雲的藝術耕耘也得到許多藝術大獎,比方2004年得到第58屆台灣省全省美展油畫類第一名和水彩類優選、2005年獲得第10屆大墩美展油畫類優選和第17屆全國美展水彩類佳作,同時許多作品也多次獲得文化部藝術銀行典藏,這些繪畫獎項和被典藏的榮譽可以說是對他藝術創作上的肯定。他自己認為多年來的藝術追求裡,不為服膺特定的意識型態,也不為了為求變而盲目創新,始終是忠於自己內在創作的本質而行,這是作為存在的目的最可貴的本質和忠於心靈安適的意境,值此個展舉辦的前夕,恭喜他繪畫藝術更上層樓 !